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文集 >> 关于证据证明的有关问题研究
    
文学大观园
5566音乐-5566QQ.com <body></body>
最新公告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本网站愿意与所有同仁共同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流学习,以求深刻领悟。


 
琴台视频聊天

当前在线:196人
昵称:
密码:

琴台文苑视频聊天室

聊天室1 琴台文苑在线196人
必须填写昵称:
密码(游客勿须填写):

英语世界管理
最新新闻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
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
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 传承中华民族灵魂
冬日天寒,我从不怀疑春天的花朵
今夜
同学老照片
福寿康宁
微信记录怎样才能成为证据
张伯礼:中医药可及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脑健康日 关注健康从“头”开始
安徽省教育厅解读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
广告
>
友情链接






统计数据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508
 ○-今日访问:834
 ○-本周访问:8379
 ○-本月访问:30998
 ○-访问总数:5893572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证据证明的有关问题研究

发表日期:2021年8月23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160 次

关于证据证明的有关问题研究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计洪彬

200212

 

认定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关键环节我们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探讨

    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证据一章的调整不大原有的六条规定全部保留只是在证据的种类中增加了视听资料并增写了一条有关保护证人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有关证据的运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证明的问题

    1、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侦查检察审判人员运用依法收集的证据确定是否发生了犯罪谁是犯罪人和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事实的活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证明的对象证明的标准证明的责任

    2、证明的对象

    在刑事诉讼中凡是同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须要查明的事实都是证明的对象与此无关的事实不应成为证明对象具体说来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可分为下面几类

    第一类案件事实即是否发生了犯罪行为犯罪人是谁以及罪责轻重的各种情节

    第二类被告人的履历情况主要是指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成分出生工作单位职业工作经历籍贯和现在住址是否受过刑事或行政处分政治面目和一贯表现等

    第三类案件中的证据材料证据材料是证明上述两类情况的证明手段但证据材料本身也要证明其真实性从而又成为证明的范围因为无论是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或者是物证书证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都有真实或不真实的两种可能性无论什么证据材料都不能自我证明其本身的真实性司法人员也不能主观估计它的真实性而需要另外的证据证明它是否真实上述三类证明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在具体案件中一般都应查明但并不是每一项都要证明有些事实是不需要证明的

    3、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也有论著称为证明要求证明程度证明标准不仅是个纯理论的概念或范畴问题也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来把握证明标准对于司法实务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证明标准是要求认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必须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确实是指每一个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而不是虚假的在证据材料确实可靠的前提下还要求证据充分充分是要求证据有一定的数量构成认定案件事实的足够依据只有个别证据没有若干证据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审查构成相互配合有内在联系的证据体系是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所以法律要求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理论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定充分”。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但是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此认识不尽一致相继提出了法律真实”、“相对真实”、“形式真实”、“实质真实”、“不存在合理怀疑高度盖然性等证明标准认为把客观真实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务上是有害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因而存在着否定客观真实标准的倾向

我们认为证明标准应当客观真实”。因为第一根据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法律规范总是一定法律理论的要求和体现总是一定法律思想的浓缩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一系列相关法律规范背后隐藏着一根主线那就是把客观真实作为刑事诉讼证明所追求的标准

:《刑事诉讼法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44条规定:“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没有被告人供停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以及第129条规定的移送起诉标准141条规定的起诉标准162条规定的有罪判决标准均把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

第二从哲学的认识论原理来看案件事实和客观事实应当是一致的哲学的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是人能否认识客观事实和怎样认识客观事实的问题刑事诉讼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也是客观发生的是否构成犯罪的事实是在认识过程中完成的根据认识论的原理客观事实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的基础则是实践对于客观上已经发生是否构成犯罪的案件事实的基础则是一系列的刑事诉讼实践活动也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和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过程有人以人的认识能力具有非至上性为由认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要达到客观真实是不可能的对此有一个辩证认识的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既具有非至上性同时也具有至上性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对于这种辩证统一可以从以下两层意义上来把握一是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二是相对的非至上性总是向绝对的至上性转化的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客观真实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对于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真相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来说,“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是绝对的而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以外的其他案件事实来说,“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则是相对的

第三从司法实践来看确定客观真实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有利而无害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它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不仅仅是财产权利政治权利还有人身自由权利甚至生命权因此根据证据裁判原则就要求证明主体以充分确实的证据来证明客观发生的案件事实真相以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使查明的案件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案件事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以减少刑事诉讼制度本身所非必然发生的冤假错案

对于证明标准中的证据确实充分”,在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的司法解释中由于没有作出具体解释公安部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对此予以回避未作出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只对证据不足的具体证明标准作了列举性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286条第3款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有人据此反推认为只要不构成证据不足那么就表明证据已经确实充分但是凡是不属于证据不足的是否都应当纳入证据确实充分的范畴值得思考因为如果我们仔细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二者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并不总是表现为一对矛盾范畴对证据不足的认定采用的是排除法而对于证据确实充分的认定应当采用综合法对于前者只要具备所列情形之一便可构成证据不足而对于后者则不能以只要不具备所列情形之一便可构成证据确实充分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充分必要条件时才能认定为证据确实充分因此我们认为有关司法解释应当对于证据确实充分的具体证明标准作出充分必要条件的解释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符合下列条件的才能认定为证据确实充分;(1)需要证明的实体法事实均有证据证明;(2)证明实体法事实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与其有关联性;(3)证据自身之间证据之间证据与需要证明的实体法事实之间没有矛盾是统一的;(4)根据证据得出的证明实体法事实的结论是惟一的

    4、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也叫举证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在英美法系的诉讼中证明责任由控告被告人有罪的原告人承担当法官对控告的证据怀疑或认为不充分时控告一方如再提不出新证据即宣告被告人无罪释放被告人一般没有举证责任但在被告人反驳控诉的某些情况和法律推定有罪的情况下举证责任则转移到被告人身上被告人如果提不出无罪证据就推断他为有罪所以英美法系在审判前都要求原被告双方提出自己要传唤到法庭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和提出其他证据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中证明责任是由检察官和法官来承担的因为他们依职权进行搜集提出证据而不以任何当事人建议申请提供证据为条件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司法机关来承担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种种证据。”这表明公法三机关有收集各种证据的证明责任被告人则没有证明自己有罪和无罪的义务但有反驳控诉的辩护权利即有权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被告人对辩护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被告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不能鼓励被告人拒绝回答问题和作虚伪陈述但是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被告人负有证明责任司法机关不能以被告人沉默或作虚伪陈述作为有罪证据作出被告人有罪的处理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发生把证明责任强加到被告人身上的不正常情况例如有的用刑讯逼供威胁的非法手段强迫被告人招供有的审讯人员讯问被告人时说:“你说不是你杀的人是谁杀的?”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原则上由自诉人负证明责任法院认为自诉人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就可开庭审判法院认为自诉人所提的罪证不足可要求他补充如提不出足够的证据有权驳回自诉法庭应主动在庭内或庭外实地调查搞清事实不能消极地等待双方提供证据在反诉的情况下被告人也负有证明责任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体制及刑事诉讼法第89条及第162条的规定我国公安机关和公诉机关承担着证明责任它们不仅要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而且还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证据

相对于代表国家的公安机关及公诉机关而言辩护方调查取证的权利及能力都极为有限加之辩护方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且我国刑诉法第35条的规定表明辩护方无需将能证明已方有罪或罪重的物证提交法庭因此当公诉方申请辩护方提交未出示的尤其是对被告人不利的物证时法庭应不予支持

如我省蒙城县谭某因贪污受贿而被公诉方诉至法院就贪污的指控各种证据充分谭某也予以承认但就收受价值八万元名表一块的指控仅有行贿人的陈述而未在谭某居住处办公处或其他可能地方找到行贿人所说的作有暗记的此手表鉴于行贿人的陈述情节具体细节清楚且行贿人确实从执掌有权利的谭某处得到了好处公诉方认为谭某有受贿手表的事实的遂在庭审时要求法庭责令被告交出手表或说出手表的去向以映证控方的指控但因认定被告有罪的举证责任在控方被告没有义务自证有罪故法庭未支持公诉方要求法庭责令被告交出手表的请求

关于非法证据的问题

关于非法证据的界定

所谓非法证据就是指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因此确立非法证据的外延应当从证据的合法性入手证据的合法性也就是证据资格问题它要解决某一证据材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能力的问题根据证据的合法性可能确定某一证据材料是否被采信我们可以将非法的证据外延确定在收集证据的不合法这一过程凡是收集证据不合法的方面也就是非法证据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收集证据不合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证据的主体不合法第二收集证据的程序或方法不合法第三收集的证据种类或来源不合法上述概括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42条和第43条规定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采取技术侦察措施取得的证据不属于非法证据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了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所采取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通常包括电子侦听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秘密获取某些物证和进行邮件检查等专门技术手段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技术侦察措施是发现犯罪和证实犯罪的一种证明方法而不是证据资料本身由于刑事诉讼法对于技术侦察措施未作规定因此对于技术侦察措施是否合法以及由此而收集的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诉讼证据问题法学界曾经有过不同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行为都是公开的因此刑事诉讼证据必须通过公开的侦查行为才能收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第一刑事诉讼法并未禁止采取秘密侦查手段虽然刑事诉讼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基本法律,《人民警察法国家安全法对此问题已作出规定因而不存在法律冲突问题换句话说,《人民警察法国家安全法关于技术侦察措施的规定并不违背刑事诉讼法第二秘密取证并不等同于非法取证只要秘密取证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的那么在法律评价上就应当得到肯定当然技术侦察措施的适用应当严格限制从适用的主体来看只有侦查机关才能适用目前对于检察机关能否使用技术侦察措施并不明确从适用的案件范围来看应当是特定的刑事案件如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有组织的犯罪案件毒品犯罪案件以及恐怖组织暴力犯罪案件等从适用的程序来看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关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对于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规定因而在刑事诉讼法学界也颇为争议概括而言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全盘否定说认为非法证据不具有证据资格因而主张一概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种观点为真实肯定说认为非法证据只要是查证属实的就具有证据资格主张把非法手段毒树和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毒树之果区分开来

第三种观点为折衷说一方面认为非法证据不具有证据资格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能把非法证据完全排除可以把非法证据看作证据线索再通过合法的手段将其转化为合法的证据

第四种观点为利益权衡说认为非法证据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作为证据但是对于危害国家和社会重大安全的案件基于国家安全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也可以将采取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面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的激烈争论刑事司法界则要冷静得多务实得多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上述规定实际上是以证据分类来确定非法证据的效力对于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言下之意对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应当说上述司法解释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

首先它表明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程序公正的理念在确立非法证据的效力上得到了有限的运用我国刑法245条规定了刑讯逼供罪和暴力取证罪意味着刑法对非法取证行为作了否定性评价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对非法取证行为也作了否定性评价但是对于非法取证所得的证据材料能否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明确规定因此上述司法解释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隐含着在实体真实和程序公正发生矛盾时其价值取向为程序公正优先

其次它也表明了证据是客观性相关性与合法性的统一长期以来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证据的特征有三性说两性说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证据应否具有合法性其实证据既然要在刑事诉讼中采用总是要受诉讼法律规范调整因此证据应具有合法性原本无需争议而承认证据的合法性是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如果认为证据不具有合法性那么也就谈不上非法不非法的问题更谈不上排除不排除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虽然主张证据应具有合法性但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却持否定态度因此上述司法解释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证据具有合法性观点的折射

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所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不表明司法解释关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在理论上最完善无缺的我们认为有关机关关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的规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公安部规定并未确定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这就使得三机关之间的解释未能保持一致性使得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标准未能保持连贯性

第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仅是确立了对收集证据的程序或方法不合法的排除规则并不包括证据的和种类和来源不合法的排除规则因此规则解释所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只是一个有限的排除规则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拓宽非法证据的外延使其不仅包括收集证据的程序或方法不合法还应当包括证据的种类或来源不合法对于法定的证据种类以外的材料必须予以排除如猜测托梦占卜警犬识别等来源不合法的材料也必须排除如非法定机构作出的精神病鉴定结论不具有证人资格的人所作的证言等其次在法定的证据种类中除了对于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应当排除外非法收集的实物证据是否应当排除需要认真研究在世界各国对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是否可以采纳做法不一有的实行排除规则有的则由法官裁量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有关解释没有规定排除非法收集的实物证据从刑事诉讼实际的情况看排除非法收集的实物证据目前尚无成熟经验但是如果收集实物证据的程序严重违法同样会侵犯公民基本权利损害司法公正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因此应当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综合犯罪的性质程度及造成的后果以及违法行为与获取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确立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物证据排除规则

关于以刑讯逼供威胁等非法方式获取的物证问题. 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获取线索从而收集到的物证原则上不得采纳但经查证如果该取证活动没有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合法权益且没有影响物证的真实性则法庭可自由裁量该物证是否可以采纳我国刑诉法第43条明文禁止非法取证行为我国刑法第245条规定了刑讯逼供罪和暴力取证罪这均表明我国对非法取证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因我国刑诉法并未明确如何取舍非法取证行为获得的证据司法解释只是明确非法方式取得的言词证据不具有证据资格因此实践中对以非法方式间接获取的物证通常是认可的我们认为从犯罪控制人权保障的现实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犯罪侦查力量的国情对刑讯逼供等非法方式获取的物证应限制性采纳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法律明确禁止的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方式方法取得的物证原则上不得采纳但如果该取证行为没有导致严重后果如没有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的身心健康且经查证所获取的物证之真实性未受到取证行为的影响时法庭可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如案件是否重大是否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等自由裁量该物证的证据资格我省望江县张华雇请男青年王林杀其情夫的老婆易梅易梅被杀身亡后警方接到报警而介入此案并逐次收集到除一把三刃刀凶器以外的其他能证实张华王林共谋杀害易某的证据多次讯问王均未得到有关凶器之去向的线索在最后一次讯问警方允诺只要王林提供凶器的去向线索警方能据此找到凶器那么王则能免于死罪于是求生欲望强烈的王林说出了三刃刀的所在位置公诉方以张华王林犯有故意杀人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并出示了各种相关证据庭审时辩方以凶器是警方以欺骗的方式获取线索而得到的为由请求法庭不予采纳但考虑到警方欺骗王林而获取凶器的非法收集证据的方式并未严重危害被告王林的身心健康所获得的三刃刀经鉴定又确实是刺杀易梅的凶器且该案的影响恶劣对死者易梅的幼子及老母的伤害也极为严重因而法庭未支持辩方的请求

无证搜查获取的物证

无证搜查获取的物证原则上不得采纳为证据但在下列情况下法官可采纳无证搜查获取的物证。①情况紧急;②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自愿书面表示同意接受无证搜查且获取的物证对被告有利搜查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收集证据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并防止侦查机关恣意妄为无证搜查只在执行逮捕拘留时遇犯罪嫌疑人可能随身携带凶器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可能隐匿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等极为紧急的情况时才被视为合法因此从证据的合法性出发物证若是侦查机关在无证搜查时获得的理应排除但因法律认可紧急情况下的无证搜查法官应认可无证搜查获取的物证

犯罪嫌疑人自愿书面表示同意接受无证搜查可被看作是自动放弃主张其合法权益但因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无义务自证有罪且相当部分的犯罪嫌疑人因缺乏应有的法律常识而不知晓这种放弃的后果因此在审理犯罪嫌疑人自愿书面表示同意搜查的案件中法庭可采纳对被告有利的物证如某市警方接到报案称西区储蓄所内有人持手枪抢钱接报后警方迅速赶往该储蓄所恰巧遇见男青年严涛左手持一提包右手放在上衣口袋里从储蓄所慌慌张张跑出来见此状警方立即将严涛扑倒在地并从其上衣口袋中搜出“77”式手枪一支从其手提包内搜出人民币三捆总计三万元摇头丸二十粒根据搜出的手枪人民币摇头丸以及其他有关证据公诉方以持枪抢劫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将严涛诉至法院庭审时辩方律师以无证搜查为由请求法庭排除摇头丸的证据资格鉴于本案的搜查是在被告人可能持有枪支且正从一个被抢劫的储蓄所内跑出的紧急情况下进行的并未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因而法庭驳回了辩方律师的请求

无证扣押的物证或缺乏扣押文字记录的物证物证如若是情况紧急下无证搜查扣押的即可采纳否则不得被采纳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如若缺乏相应的扣押文字记录则不得被采纳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勘查搜查时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的各种物证依法应扣押为规范侦查人员的扣押行为根据规定扣押也应先行出示证件或依附于有证件的勘查搜查行为而实施因此对于无证件而扣押的物证原则上应该因其不具有合法性而排除只是在执行逮捕拘留时遇犯罪嫌疑人可能随身携带凶器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可能隐匿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等极为紧急的情况下无证搜查所扣押的物证才可采纳

前述有关扣押的规定均已明确扣押时应制作扣押物品清单”,应在清单中写明被扣物品或物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重量质量特征及来源等重要信息并经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签名或盖章无疑,“扣押物品清单是物证与某案件密切有关的重要证据如果缺少此清单被扣押的物证与案件的关系必须处于不定状态下因此不得被采纳如新市方周辛立二人等因伪造证件车票而被诉至法庭公诉方提交法庭的证据包括在方辛的住处搜查扣押的各种伪造工具如刻刀图章印版油印机油墨放大镜压膜机等以及伪造的学生证工作证毕业证火车票等庭审时针对辩方要求公诉方提交扣押这些物证的扣押物品清单的请求公诉方答曰搜查方某辛某住处时是晚上九点当时正赶上小区停电不能制作扣押物品清单”,故本方无法向法庭提交该清单据此辩方律师辩称由于缺少扣押物品清单”,公诉方无法证明向法庭提交的这些物证确实来自于被告方辛的住处因而请求法庭在认定伪造事实时不要采纳这些物证法庭最终支持了辩方的请求

秘密方法获取的物证

    侦查机关以秘密方法获取的物证原则上不得采纳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但如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该物证可用于认定有关事实

(1)系侦查机关经特别审批后以秘密方法获取的

(2)系在侦查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有组织的犯罪案件毒品犯罪案件及恐怖组织暴力犯罪案件等特定重大或恶性刑事案件时以秘密方法获取的物证

(3)有其他证据材料加以佐证的

2解释  侦查机关有时会以秘密方法或以技术侦察措施取得一定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禁止使用秘密侦查手段或采取技术侦察措施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犯罪或侦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经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因此我们认为秘密方法获取的物证并不因其可能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必然丧失合法性只要同时符合本规则所述的三个前提条件某物证是由侦查机关经严格的审批手续获准在侦查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有组织的犯罪案件毒品犯罪案件及恐怖组织暴力犯罪案件等特定重大或恶性刑事案件时以秘密方法获取并有其他证据材料加以佐证那么该物证使可被法庭采纳认定或否定某事实的依据 钱民丁河等五人因三次持枪抢劫银行而以抢劫罪被诉至法院公诉方向法庭提交了以下证据丁等的供述现场勘验笔录银行职员及银行储户的证言抢劫时使用的两把手枪三支冲锋枪现场提取的弹头弹壳和钱某等的鞋印银行用来装钱的两个特制箱子枪弹痕迹鉴定结论鞋印鉴定结论辨认笔录等质证过程中辩方指出公诉方出示的三支冲锋枪和两上装钱的箱子是丁未被捕前警方以窃听其与他人谈话的方式获得线索从而查获的该过程使用了秘密取证手段侵犯了丁河的隐私权属于非法取证活动故所获得的三支冲锋枪两个装钱的箱子不应被用作定案的证据但经庭审调查法庭得知钱民丁河等五人的抢劫银行活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属于典型的有组织犯罪钱民等人已连续抢劫银行三次打死经警两名打伤经警和银行职员五名抢劫数额已达到数百万元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属于恶性刑事案件警方在对丁某的谈话实行窃听前已严格按规定办理了审批手续枪弹痕迹鉴定结论表明现场提取的部分弹头弹壳正是这三支冲锋枪射击的丁河被捕后其供述中交代的三支冲锋枪和两个特制钱箱的去向与起获这些物证的位置相同辩认笔录也表明这两个箱子正是被抢某银行用于装钱的特制钱箱据此法庭认为本案中公诉方提交的冲锋枪钱箱尽管是警方以秘密方式获取线索从而查获的但警方没有滥用其秘密侦查权而是针对特定恶性案件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用所获取的冲锋枪钱箱的真实可靠性也得到其他证据的映证因此从打击重大刑事案件的需要出发从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应排除这三支冲锋枪及两特制钱箱的证据资格

非侦查主体收集的物证

诉讼中若一方出示的物证是非侦查主体动用侦查权获得的则该物证不得被采纳但如若该物证是非侦查主体以非侦查性取证措施获得的则可被法庭采纳根据我国刑诉法只有侦查机关依照我国职能管辖的立法规定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立案侦查时才可借助侦查权获取各种证据私人侦探纪检监察人员律师保安等非侦查主体因不具有侦查权故不得以搜查等侦查措施获取任何物证对于非侦查主体出示的物证若经查实证明是以侦查方式获得的则法庭应排除该物证但如若该物证只是以普遍的调查取证方式获取的则法庭可采纳

无收集保管记录或收集保管记录不当的物证

     经查证提交法庭的物证缺少能说明其收集提取地点收集提取方式包装保管方式保管地点等情况的记录或者所附的记录不足以说明该物证的收集提取地点收集提取方式包装保管方式保管地点等重要问题时法庭应不得采纳该物证

必要而又符合规定的记录能够从物证的收集提取地点收集提取方式包装保管方式保管地点方面等方面确定该物证与案件的关系能为法庭及诉讼双方判断该物证是否因收集包装不当或保管不当而发生的质的变化提供依倨如若缺少这些记录或不得当则物证与案件的关系将处于不确定状态该物证也就不能用作认定某一事实的依据如若缺少这些记录或记录不得当就难以从程序上确保该物证的外部形态特征内在属特征等未因收集包装或保管上不当而发生的足以得出的结论的变化

张文被控用砒霜故意谋杀其丈夫公婆公诉交法庭的证据有张文到药店购买砒霜时的目击证人证言从张家鞋柜里发现的装有砒霜的纸包张的丈夫及公婆中毒后的鉴定结论庭审中辩方律师对证人证言装砒霜的纸包医生的抢救记录等 并没有太多的质疑;(1)有证人证言证明在墓地开棺提取张的丈夫及公婆之内 骨骼等 检材时用于盛装检才的纸盒玻璃是提取检材者在墓地随手找来的;(2)公诉方提交法庭的证据材料中缺少能够说明开棺提取检材时所遵循的步骤所采取的方法所用的包装物的种类及洁净与否检材是否分别包装是否分别作了标记等问题的记录用以陈述鉴定结论的鉴定书也未就这些问题有明确的阐述因此辩方律师认为公诉方提交的证据并不能排除如下合理怀疑;(1)从死者内脏骨骼的中检出的毒物砒霜可能源自随手用于盛装检材的纸合或玻璃瓶;(2)因没有能够说明三人的内脏及骨骼检材是分别包装的记录因而三名死者也许只有一人或两人死于砒霜中毒鉴于此法庭认为这些检材因缺少必要的提取保存记录而不得用于检验鉴定从其中检测出的砒霜物证也就不能用作定案的依据

存疑的物证需提交专家鉴定对物证的真实性原始状态书写制作者等 问题存有疑点时依据信据诉讼

双方或一方的申请或依据自己的职权法庭应富布休庭由法庭出具委托书将该物证的真伪原始状态书写制作者等问题则不得采纳该物证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真实可靠是证据能够认定事实的基本前提物证也不应例外尽管最高人民法院解释150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258条规定的说明辩认质问辩论询问等方式可能解决某些物证的真伪原始状态问题但在多数情况下如笔迹是否本人的笔迹是否别人模仿伪造的印文是否用基本单位的印章盖印的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前述方法解疑释惑

    为使经说明辩认质问 步骤后仍存在疑问的物证能够在案件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法庭应支持诉讼双方或某一方申请专家鉴定 的请求或者依据法律赋于的职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及基本精神宣布休庭并由法庭出具委托书将有疑的物证提交有关专家进行科学的鉴定如果存疑的物证未经鉴定或者虽送交鉴定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检验鉴定时缺少可供比较的样本现有的某一技术水平还不高等而无法就存在疑物证的真伪原始态度或书写制作者等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时从公正的要义出发法庭应认定该存疑物证不具有证依资格如姚东被人以四处邮寄信件方式侮辱因姚与李全曾经有过予盾所以姚认为信件是李全所写遂以自诉人的身分及复印的信件针对李以侮辱罪的罪名向法院提起自诉辩方律师认为侮辱信是否李全书写是本案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就信件上的笔迹进行鉴定鉴于法庭无法自行解决侮辱信是否李所写这样的技术问题法庭认可了辩方律师要求将信件送交有关物证鉴定部门进行鉴定的请求但是自诉人姚东拒不向法庭提交信件的原件致使鉴定无法进行因此法庭未采纳该信件而裁定驳回自诉人的自诉

不符合法定制作要求的物证照片物证复制品或物证录像经查证若代替原物提交给法庭的物证照片物证复制品或物证录像不是按法定要求制作的那么法庭应排除该物证照片或物证复制品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物证不可替换的特性要求诉讼双方向法庭提交的物证应是原物或是原物的照片录像或复制品

但是并非所有的物证照片物证复制品或物证录像均能被法庭采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只有在满足以下制作条件之后提交法庭的物证照片物证复制品或物证录像等才有可能被采纳

(1)、物证确实是不便移动易腐烂变质而不易保存或者是依法应返还被害人或因保密工作需要不能调取的或因法律规定不宜随案移送而应由公安机关妥为保管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移送主管部门处理或者销毁的物品汽车轮船建筑物大宗家具等淫秽物品武器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剧毒放射等危险品鸦片海洛因吗啡冰毒大庥等毒品和制毒原料或者配剂管制药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等

(2)、制作物证照片录像复制品等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

(3)、制作物证照片录像复制品等时应同时制作文字说明该说明应明确制作物证照片等的原因制作过程制作人原物存放何处等问题并由侦察员制作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4)、有关制作物证照片的理由过程等的前述说明应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原物持有者或保管者另一份则作为附件随同物证照片录像复制品等移送备查

法庭审理过程中若发现提交的物证照片录像复制品等没有前述附件说明或者所附说明不足以证明该照片等是按法律规定的要求制作的则法庭应认定该照片等因不具有合法性而丧失证据资格

何五被控故意杀死其情敌张笑公诉方提交法庭的证据之一是一枚鞋印的复制件石膏模型庭审时辩方律师就鞋印的石膏模型提出了质疑案件发生在冬季大雪之后留在现场的鞋印显然是雪地上的立体鞋印这在现场勘验笔录中已得到反映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侦查人员无法将该鞋印直接取回用作证据因此只得以制模法复制该鞋印但是现场勘验笔录及石膏模型的制作笔录并未表明针对构成鞋印的雪遇水将熔化的特点制作该石膏模型时曾对雪地鞋印及石膏水等采取过降温防冻处理所以有理由怀疑公诉方提交法庭的石膏鞋印模型并不能准确反映雪地上的那枚立体鞋印鉴于辩方律师的质疑并依据前述有关规定法庭排除了雪地鞋印的石膏复制件

综合采证

法庭应当辨别物证是否伪造来源是否合法并考察其是否与案件有关联综合审查其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依据我国刑诉法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所谓查证属实即必须从证据的客观性标准关联性标准及合法标准入手审查分析判断某证据是否真实确实是否能采纳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作为证据之一的物证显然也应受该条款的约束尽管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即是一种客观存在符合证据的客观性标准但这并不表明它一定就真实可靠没有虚假成分因为各种原因物证同样可能被伪造或者被人损坏破坏而伪造的物证或已被损坏破坏的物证显然不能帮助法庭得出正确无误的推断因此就物证是否是伴随犯罪活动自然出现或客观形成的物证有无伪造是否被人损坏破坏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是认证物证时的第一要义如果物证是伪造的或者物证被人损坏或被人破坏了则该物证不具有可采性其次物证与案件是否有关联也是法庭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如果物证不能使案件的某些待证事实得到证实或否定那么该物证是不得采纳为证据的

关于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在其运用中既存在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本身的问题也有司法实务中的具体实施问题前者属于立法和法律解释问题后者属于贯彻实施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证人不愿作证不敢作证即使勉强作证也不愿或不敢出庭作证但是无论是立法问题还是实施问题其根源都集中在证人权利和义务的问题上

证人作证的行为性质具有权利和义务双重性

一方面法律规定证人作证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刑事诉讼法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公安部规定对此作了重申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虽未重申但在相关规定中也体现了上述精神但是另一方面证人作证似乎又是一种权利第一,《刑事诉讼法37条规定辩护律师向证人调查取证时必须经证人同意辩护律师如果要向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提供的证人调查取证则不仅要征得证人同意还要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的许可据此规定可以认为刑事诉讼法赋予证人有拒绝向辩护律师提供证据的权利也可以不到庭而以书面方式作证

证人作证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是法学基本原理因此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总是与其作证应享有的权利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法律义务的履行又总是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制裁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权利保障和对不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制裁与证人承担的作证义务相比是不对等的

第一对证人安全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对证人的人身权利保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上述规定侧重于事后对伤害证人的行为实施惩罚即如有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同时由于对证人事前和事中的预防性保护制度尚未确定还缺乏有组织的保护运行机制因此对证人的人身安全保护往往难以具体落实。《刑事诉讼法85条第3款还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原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上述规定涉及到证人姓名保密权但是证人姓名保密权仅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在审判阶段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各方质证或者当庭宣读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经确立了证人身份披露规则证人在审判阶段必须公开身份

第二缺乏对证人的财产权保护证人作证的权利保障内容不仅应包括人身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应包括对财产权利的保护证人因出庭作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等等对此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机关的规定均未规定是否应当补偿由谁来负责补偿及如何补偿

第三对证人拒绝作证缺乏有力的的制裁措施证人作证既然是一项法律义务那么证人如果不履行这一义务就应当加以适当的法律制裁。《刑事诉讼法47条规定证人隐匿罪证的应当依法处理。《刑法305条又规定对隐匿罪证的行为以伪证罪论处但是对于证人拒绝作证的却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这显然是立法上的一个缺陷

由于在立法上对证人作证行为的性质采用双重标准对证人作证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又具有不对等性从而使得证人不作证的问题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公安司法机关无法让证人出来说话证人拒绝作证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率较低据悉上海市要求重大疑难案件的主要证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但上海市证人实际出庭率最多只有30%;而其他地区的法院对证人作证并无明确的要求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长春市二道区检察院1997年共起诉刑事案件185258有证人出庭的仅8占起诉总数的4.3%。1998年该区共起诉刑事案件197277有证人出庭作证的仅11

为了让证人说话从不敢作证到敢于作证从不愿作证到愿意作证必须从制度入手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当对证人作证问题单独立法

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诉讼阶段

刑事诉讼法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上述规定中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标准涉及被告人供述这一证据种类主要是针对法院而言的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包括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被告人供述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的区别仅仅在于诉讼阶段的不同前者存在于提起公诉以前的诉讼阶段后者存在于审判阶段这一规定对司法实践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似乎它只适用于审判阶段而对侦查和起诉阶段不具有约束力正因为如此公安部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对此均未规定以此指导司法实践使得侦查公诉机关往往只注重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而忽视收集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而到了审判阶段又认为被告人供述没有独立的证据价值这也是导致被告人在法庭审判中翻供的原因之一建议将刑事诉讼法46条文字表述修改为:“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不能认定当事人有罪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在刑事诉讼法未作修改以前有关司法解释应作出必要的扩大解释

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运用

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运用问题主要探讨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一致时是否符合证明标准的要求即能否据此认定其有罪换句话说在共犯口供一致的情况下能否移送起诉并判决有罪

这里涉及对刑事诉讼法46条的理解刑事诉讼法46条中规定的被告人是专指单个被告人还是包括共同被告人若干同案被告人的一致供述是否属于本条规定的其他证据”?有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诉讼法46条中所说的其他证据不能等同于口供以外的其他种类证据”。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对某一被告人来说除其自己供述以外的其他同案被告人供述也应属于其他证据”。我们认为对法律规范立法原意不能随意曲解而应当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刑事诉讼法46条的立法精神体现了法律对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评断即被告人供述尽管是刑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单独的证据种类但是对于认定当事人是否有罪来说则不具有独立的证据价值必须有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予以印证才行我们不能人为地把被告人供述这一整体肢解拆分成单个被告人供述和共同被告人供述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之所以称为共同犯罪”,是因为在主观上有共同故意在客观上有共同行为正是由于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共同性才决定了共同被告人供述的牵连性而这一牵连部分的内容仍是以被告人的身份出现的其证据价值也仍然是对涉嫌的共同犯罪事实有证明作用因此共同被告人的供述不具有独立的相互证明性共同被告是由于实体上的涉嫌共同犯罪形成的由于彼此的犯罪行为具有牵连性因而不能用某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来审查另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否确实也不能简单地以若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机械相加表明某一案件的证据已经达到充分的程度刑事诉讼法之所以特别强调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是因为只有严格坚持这一点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所以在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一致的情况下尚需要进一步收集其他补强证据

关于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证据是建立在科学性和法律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因此鉴定结论的运用总是要受刑事诉讼法的制约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实施规则对于鉴定活动的规定都很原则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条款不多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和执行从宏观来看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鉴定体制从微观来看未对鉴定的过程和各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科学的规范和调整

目前我国刑事鉴定体制为多元制”,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附属于公检法司各部门的专业化鉴定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公检法司各自设有专门的鉴定机构其中鉴定力量最强技术设施最全的当属公安机关从鉴定的种类来看几乎可以为刑事诉讼中所需要的各类主要鉴定提供服务从鉴定机构的设立来看建立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四级鉴定机构

    第二类是经授权成立的面向社会的专职鉴定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的鉴定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的就某一专门性问题进行单一鉴定的鉴定机构在体系上具有系统性

    第三类是经授权成立的面向社会的兼职鉴定体制与第二类鉴定体制的区别在于这一鉴定体制具有非专职性如根据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对于多元化鉴定体制人们早已提出批评指出由于鉴定体制的多元化使得鉴定活动必然具有多头性部门性致使鉴定结论互相矛盾或重复鉴定的现象在所难免与鉴定结论应具有科学性和法律性的要求背道而驰鉴定活动中的腐败现象也相伴而生

    究竟应当建立何种鉴定体制人们的主张不尽一致其中主张设立独立于公检法之外隶属于司法行政系统或独立的自上而下的司法鉴定体制的意见值得注意这种观点认为现行多元鉴定体制使控诉职能与鉴定职能集于一身又使审判职能与鉴定职能集于一身不符合诉讼原理我们认为对于多元鉴定体制必须加以改革但是如何改革现行多元鉴定体制不能纯粹从理论上着眼还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操作环境既要立足长远也要兼顾现实但不能屈从于现实应当理顺我国的鉴定管理体制统一鉴定机构明确鉴定机构的等级

    对于鉴定机构的改革牵扯的问题较多还须进一步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摸准问题后寻找一种既符合诉讼原理又便于实际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关于自由心证制度问题

    据考证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审判官自由判断证据的规定和实践了以后因其逐渐产生专横的弊端才用法定证据原则加以限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均主义派提出的人民约法也提出了自由心证原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激烈复杂的辩证和斗争,1790年法国宪法会议终于废除了法定的证据制度建立了自由心证制度。1808法兰西刑事诉讼法法典342条对自由心证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继法国之后欧洲各资产阶级国家立法也相继确定了自由心证制度1877德国刑事诉讼法260条规定:“法院应根据从全部法庭审理中所得出的自由心证来确定调查证据的结果。”1892沙皇俄国的刑事诉讼条件119条规定:“治安法官应根据建立在综合考虑法庭审理时所揭露的情况基础上的内心确信来裁判受审人有无罪过的问题。”其后这一制度也传到了亚洲明治初年的日本还实行断定有罪应根据口供定案的法定证据制度明治九年以后则改为自由心证制度中国的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的法律也规定了自由心证制度如民国时期的刑诉法第269条规定:“证据之证明力由法院自由判断之。”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夏勤也是这样解释自由心证的:“自由心证主义者无论何项证据法官以为可信则信之以为不可信则舍之证据力之强弱凭法官心理判断法律无规定主义也。”自由心证制度是指对证据的取舍与证明力法律预先不作规定而由法官根据其内心确信去自由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自由是指法官凭良心理智判断证据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心证是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判断所形成的内心信念心证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叫做确信可见自由心证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及其取舍运用完全由法官凭自己理性的启示和良心的感受自由判断法官对案情的认定必须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的判断确实是真实的关于自由判断和内心确信的形式有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确信是一种心理状态人通常受这种状态的支配而不加以任何检查并把这种状态作为裁判的根据还有的认为除了理性启示和良心的感受外确信是不知道有其他规律的也就是说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是自发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自由心证制度是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否定它比法定证据更易接近真实更具有科学性首先它的产生反映了除封建地主贵族以外各阶层群众反对封建司法制度的共同愿望是反封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次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引起了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变革如废除了刑讯被告人获得辩护权由控诉人负责举证责任等等所以说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证据制度史上而且也是刑诉制度史上重大进步和革新再次自由心证制度使法官摆脱了法定证据制度繁琐规则的束缚使法官有可能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业务经验和良心自由判断证据的证明力查清案情正确裁判虽然自由心证制度不能作为我国判断证据的原则但它还是有合理和可取之处的.

    关于沉默权规则的产生发展与限制的问题

沉默权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追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讯问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这一制度最早来源于英国英国17世纪的约翰·李尔本出版煽动性书刊案对沉默制度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642年在一个议会审理的十二主教案中沉默权被允许使用1688这一制度在英国开始推行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1966年美国联邦法院所判的米兰达诉亚里桑那州(Miranda  v·Arixona)一案对沉默权的确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案发生在196333根据被害人指控这天夜里在回家的路上一个男人把她塞进车内强暴约十分钟将其释放

根据被害人的描述警方逮捕了米兰达米兰达供述了自己的强奸行为并在供认书上签字这份供认书和米兰在招供的情况在审判中被用作证据米兰达被判犯有劫持罪和强奸罪本案的争论的焦点是被告的招供是否应该作为证据进科司法程序被告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告招供是被迫的警察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的规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意被告的观点认为虽然被告并没有在身体上受到强迫但审讯的气氛”,以及审讯用的攻心战术给被告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强迫在这种场合下所做的供认可信度很低不能作为合法证据因此在逮捕之前警察必须明确的告诉被捕者以下权利:(1)他有权保持沉默:(2)如果他选择回答他所说的一切将作为法庭的证据;(3他有权在审讯时有律师陪同;(4)如果他没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他指定律师

米兰达一案极大地改变了美国警察办案的具体方法从此被捕者面对警察往往会保持沉默并聘请律师保持自己的权利经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国法院的诸多判例的发展沉默权规则成为美国刑事诉讼制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则是通过刑事立法直接规定沉默权规则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刑事诉讼法律均有这方面的规定随着联合国不断确立推行刑事司法的国际化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最低限度人权保障标准的努力沉默权得到联合国许多文件的确认

1966年第1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14条第三项规定刑事被告人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14条第三项规定刑事被告人有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该公约于1976323日生效我国政府在1998年已签署该公约其生效正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1969年的美洲人权公约8条以及1985年的北京规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有沉默权的规定。1994910日世界刑法学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决议16条建议各国立法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讯问即有权知道受控的内容

但是就在沉默权规则确立不久反对沉默权的论点也已出现。1971英国刑事法修改委员会建议在有的情况下法庭可以因被告沉默而作出对其不利的推断这被新加坡1977年刑事诉讼法所吸纳该法规定如果被告在被审讯时不回答警察的合理提问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在法庭作证法庭可以作出不利于被告的推断在美国实行米兰达规则不久也出现了对其适用范围加以限制的问题如今如何看待沉默树规则已是我国刑事诉论制度改革面临的选择沉默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是法治文明的成果这是毫无疑义的实施沉默权制度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我国暂时不宜引进沉默权但这并不等于我国永远也不要沉默权当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司法人员的素质提高到与执法需要相适应的水平先进科技手段在侦查犯罪中得到广泛运用犯罪率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时尊重和保护人权无论是守法公民的人权还是罪犯的人权都成为社会和司法首要的价值取向在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二者得到高度统一时引进沉默权制度就瓜落蒂落水到渠成了沉默权制度也一样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目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还不能马上引进沉默权即使将来确立了沉默权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政策性调整同样也要从实际出发无论怎样恐怕争论都是不可避免的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最新图文

琴台文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anhuijhb@163.com   联系人:联系QQ:276402521 备案号:皖ICP备11007636号